高利贷的几个悲哀
时间:2011-07-29
高利贷的几个悲哀
高利贷是指索取特别高额利息的贷款,在借贷的过程中,产生了高额的“利润”,但最后无一不以悲剧收场,总结一下,大概有以下几种悲哀。
悲哀之一
企业主的悲哀
高利贷,企业主借之,利息低则六分,高者一角。更有甚者,甚至到了月息二角,如果企业把借来的高利贷用于生产,保持企业不亏本,则换算成企业净利润是个什么概念。如果是月息6分,则年度税后净利润率为72%,一角的,其年度税后净利润率为120%(因为高利息不得在税前列支)。放眼当今,有个什么样的产品能达到如此之高的利润,显然是极少数极少数,甚至可以说是不存在,哪怕是卖毒品,卖假烟和卖假钞。企业主亏本则是可以肯定的。但是为什么企业主还是要去借高利贷呢?我想不外乎以下几种原因。
一、盲目扩张,上得了马下不了马。在企业没有做强的情况下,一味做大,而自有资金又很少,在这种情况下的扩张,资金来源就成了大问题,在项目上马后,后续资金没有来源的情况下,转而向民间高利贷融资。
二、信贷政策改变
当项目上马之前,一家或多家银行表示可以支持,企业主往往把各种表态当成承诺,在资金未落实的情况下,上马新项目,或者是在有了授信以后,就认为资金有保障了,也就不顾一切,上马新项目,但是信贷政策是有变化的,而且有时候变化很大的,例如今年的存款准备金率就有了四次调整,大大压缩了信贷规模。自然而然企业的新增贷款就成了泡影,而半拉子的工程有时还是形象工程,只能借助于民间的资本了,而这种资本十有八九就是高利贷。
三:信贷比例失调
现在很多企业的贷款比例严重失调,所谓的项目建设资金绝大部分都是流动资金,流动资金的周转期一般不超过一年,且来自于多家商业银行,而银行为了自身的安全利益,一听到企业有什么风吹草动,将流动资金收回,不再放贷。而这种做法又会引起连锁反应。最后,企业将流动资金全部归还了短期贷款,而企业生产所需的资金只能向民间融资,是所谓新一轮“民进银退!”
四:企业家的死要面子
为了顾及自己的一点颜面,不顾企业的实际承受能力,该下马的项目不下马,该停产的不停产,为了?;ば榧俚纳?,而去借高利贷来维护生产,结果必然是越生产越亏本。
五:对形势的错误估判
认为信贷政策的改变,银根收紧在短期内能改变,心想用高利贷撑一段时间,会等来政策调整、信贷规模放大搞活那一天,结果往往是“死撑”变成了“撑死”。
悲哀之二
投机者的悲哀
我不敢也不能想象下列的事到居然是真的,某地市政府推出一块二十余亩的房地产用地,一人谓之为“甲”吧,甲去拍卖,拍得该地块没多久就陷入了诉讼。土地使用权证还未办出,土地使用权就被预查封了,一问才知,该甲用于交纳的土地出让金居然是高利贷借来的,再一问,居然是拍卖的保证金也是高利贷借来的,天下有胆大之人,胆大也莫过于此人了,甲的逻辑是什么?
房地产利润高啊,他算的那本帐是什么?我房子造成了,有多少收入。却不知,买地的钱,办手续的钱,造楼的钱哪里来?都是高利贷,且不说你造好了楼卖不卖得掉,姑且算你全卖空了,周期多长,总共用的高利贷多少?最后的结果是:竹篮打水---连竹篮赔进去还不够。这种算盘就算是已经赚得盆满钵满的大牌房地产老板也不敢打吧!利益已经使人疯狂!
悲哀之三
中间商的悲哀
企业付给我9分的利息,我去借来只要3分的利息,中间有6分的差价,这个借鸡生蛋的生意难道不是天底下最好的生意?!中间商这样想。
3分利息的“蛋”,可是天天要给母鸡的主人的,而要鸡天天生蛋,可得这只鸡健康有营养哦,到最后,这只鸡连糠都吃不上了,它怎么还能生蛋?
好的光景也就三、五个月吧,此后进账蛋越来越少,而出账的蛋一个也不能少,最后,讨债的成群,而生蛋的鸡早就死了。中间商落得的下场是坐牢的坐牢,逃跑的逃跑......
悲哀之四
次中间商的悲哀
借高利贷的联络图总是这样。一个企业→若干个中间商大户→几十个次中间商→散户,一个金字塔般的联络图(可它真的不是“金”字塔)。中间商大户的资金来源除了自己直接向散户筹之外,更多的是靠次中间商为他筹集,次中间商从中赚取一部分利差,开始的时间,这帮人脸上总是喜气洋洋,手上挎着洋包,身上穿着名牌,腰里扎着LV(LV的老板该要考虑换牌子了),脚蹬“云彩”??上Ш镁安怀?,可谓“上午日头下午雨”,一个小康的家庭立即陷入了债务累累的境地。上家逃跑了,下家的钱可是不能赖的,于是乎,几年,几十年积累而购置的车卖了,房卖了,差点连人也卖了,只可惜没有人要。
悲哀之五
散户的悲哀
“起的比鸡早,睡的比狗迟,干的比牛累,吃的比猪差”是社会底层人的生活写照。好不容易赚了几个攥在手心都要攥出汗来的几个小钱,又不甘心让它躺在银行里贬值,总是想着能否生个蛋补贴补贴家用,最后,成了诱惑的牺牲品。
笔者办过的一个案件,一位外省籍的洗脚工,辛辛苦苦攒了五万元钱,结果被老板高利贷借去,最后老板因非法集资诈骗判刑,该洗脚工血本无归,白白地为客人洗了几年脚,看了让人心酸,真的是悲哀。
悲哀之六
个别公务员的悲哀
在非法集资诈骗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案件中,在散户和次中间商中出现了很多公务员的身影,尽管有的是以其他人的名义出面的,其中不乏局级、副局级的公务员,有些甚至是掌握着一点实权的人物,最后也被套牢。放着舒心的日子不过,偏要弄点事情烦烦,都是利益惹的祸,有个别的公务员心理在想:“别人的钱你可以不还,我的钱你总吃不消不还。”不还你,你又想咋的!借高利贷的最敢不还的就是你公务员的钱,最好你还有点官职。